1、問題的緣起
提高教學實效性是“兩課”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問題 , 許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 提出了許多可貴的見解和經驗。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側重于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 而對于教學論當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教學模式的研究則稍為薄弱。教學模式一詞最初由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等入于1972年在其著作《教學模式》中提出 , 此后西方國家形成了較豐富的教學模式理論。近年來 , 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廣大教師也對這一領域積極地關注和研究。現在比較一致的認識是 ,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 , 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 , 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 形成的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教學模式聯結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 , 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融為一體 , 具有優(yōu)效性、參照性、可操作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茖W的教學模式的建構和實施 , 能大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效果和科學性。建構獨特的科學的教學模式 , 是一門學科的教學走向科學和成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其重要 , 近幾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一些學者也進行了一些可貴的研究 , 這方面的探索應該繼續(xù)重視。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 , 當前一些相關學科 , 特別是現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和信息傳播學等的最新理論 , 能為“兩課”教學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把這些不同學科的理論與當前學術界關于“兩課”建設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整合 , 是非常必要和很有價值的。埃利亞斯說過 : “道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 , 僅僅通過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 , 也是危險的?!笨v觀西方德育理論的發(fā)展 , 從多學科整合的視角尋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論基礎 , 是當代道德教育理論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 并已成為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學模式聯結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 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 借助它恰好能令我們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由此 , 我們采用學科整合的方法 , 探索建構一個以提高“兩課”教學實效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接受教學模式”。
我們這里所說的“接受”一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接受 , 而是一個術語或概念?!皟烧n”教學的接受是指學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傳遞的思想文化信息 , 加以反映和擇取、整合和內化、外化和踐行連續(xù)的完整的認識過程?!皟烧n”教學過程中 , 教學內容讓學生接受了 , 則意味著“兩課”教學達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程度就是“兩課”教學實效的高低 , 提高“兩課”教學的接受度就是提高“兩課”教學的實效性?!敖邮堋睉撌恰皟烧n”教學追求的目標。接受問題的解決是“兩課”建設的核心。
二、模式的建構
按照教學模式理論 , 一個規(guī)范的教學模式應由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程序設計、師生關系、評價體系等主要要素構成。我們也將分別從以上這幾個方面對“‘兩課'接受教學模式”進行建構。
? 理論基礎
通過對當前一些學科理論的了解、比較和分析 , 我們認為 , 傳播學的接受理論、西方道德教育理論中的克里夫·貝克的“最終生活目的的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的建構主義理論 , 比較成熟和系統(tǒng) , 既有哲學或心理學作基礎 , 也有實證操作的證明。對“兩課”教學也特別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們以之作為建構新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
現代信息傳播學的“接受理論”是在20世紀下半葉 , 隨著大眾傳播的迅速發(fā)展和知識經濟的勃興而迅速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接受理論認為 , 在信息爆炸時代 , 受眾 ( 信息的接受者 ) 對信息的態(tài)度成為影響信息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該理論的核心就是研究受眾對信息的選擇和接受的規(guī)律 , 提出了重視受眾的需要 , 建立平等的傳受態(tài)度 , 進行“角色代演”等一系列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是近年來流行于西方的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 , 是由皮亞杰的“認識發(fā)生論”、維果斯基的“智力發(fā)展理論”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發(fā)展起來的。從認識論角度看 , 它則是“對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根本超越” , 被人們認為是教育心理學領域中“正在發(fā)生的一場革命”。我國學者也認為它是“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 ,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 , 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 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 ) 的幫助 , 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 , 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突出強調學習的建構性、問題的結構性、具體情境性和學習中的社會性 , 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目前國內興起的一些新教學方法 ( 如“以問題為中心”、對話法、參與式、小組協(xié)同學習法、交互式方法等 ) 的理論源頭也可以追溯到建構主義。
克里夫· 貝克 博士是加拿大教育哲學教授 , 當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和價值教育理論家。是繼價值澄清學派之后從價值教育這一更廣泛的領域、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又一典范。在貝克看來 , 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需要和欲望就是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據此 , “道德的目的即是服務于人類幸?!?,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幸福 , 為生活而教育”。學生的幸福乃是教育的核心 , 要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 , 使之成為一種“開放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相互作用的學校教育” , 成為一種“更為兒童中心的、更為民主化的”學校教育。貝克的價值教育法是一個綜合的價值教育體系 , 不僅有獨特的理論基礎 , 也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實踐策略。“理論討論法”、“問題中心法”、“對話法” , 在他看來是最基本、在實踐中最有成效的方法。
如何將這些不同學科的理論進行整合 ? 我們主要參考知名海外華人學者成中英對科際整合方法的概括 : 尋找焦點 , 建立融合 , 挖掘共源 , 擴大境界 , 靈活應用??偟膩碚f ,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 ; 重視研究學生的需要 , 把握學生當前的認知結構、現有的經驗和‘最近發(fā)展區(qū)' ; 以學生的自我意義的建構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目標”。這些是以上三種理論共同的理念 , 也是我們新的教學模式的基本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方面 , 我們將融合貝克的價值教育方法和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理論。教學策略方面 , 我們將吸收建構主義和接受理論的許多有效的策略和技術。而對當前“兩課”研究成果的吸收則貫穿其中。
? 目標
以切實提高“兩課”的教學實效 , 以學生對“兩課”教學的充分接受為目標。具體應該表現為幫助學生 : 1.切實解決頭腦中困惑的思想問題 , 2.對該課程重要的理論知識進行“意義建構” ; 3.提高道德能力 ; 4.改變對一些事物的態(tài)度 , 促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5.進一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模式程序
1 、明確學生的需要 , 把握思想教育的兩個有效區(qū)。
接受理論告訴我們 , 人的需要是決定他對某項信息的選擇和接受的最基本而又最強烈的因素?,F在的“兩課”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 不受學生的歡迎 ,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與學生的需要結合起來。兩個有效區(qū)即是學生思想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社會道德文化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根據蘇聯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維果茨基的關于學生的心智發(fā)展的理論 , 學生品德發(fā)展存在“最近發(fā)展區(qū)” ; 同時我們認為 , 社會道德文化的發(fā)展是漸進的 , 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特點 , 同樣存在著“最近發(fā)展區(qū)”?!皟烧n”教學只有充分把握這兩個有效區(qū) , 才能不脫離學生的實際和社會的發(fā)展水平 , 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和促進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其社會行為的一致性。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方法把握學生的需要和“最近發(fā)展區(qū)” :( 1 ) 課堂上的問卷調查 : “你希望我們一起討論哪些問題 ? 你是否有一些困惑的問題 ? ” ( 2 ) 與學生深入地接觸和交流 , 并通過政治輔導員或班主任進行了解。 ( 3 ) 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狀況測試。
2.情境的設計和問題的選擇
情境的設計的要求是回歸生活 , 面對現實 , 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進行。情境包括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實在的思想道德情境。當然 , 這樣并不是簡化環(huán)境 , 而是要學習者能夠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學習。然后 , 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問題的選擇應該注意 :( 1 ) 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 ;( 2 ) 準備能將討論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續(xù)問題 ;( 3 ) 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
3.教學實施
新模式的教學設計要盡量做到 : 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教學相結合 , 教師主導與學生自我探索并參與教學相結合 , 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我們將課程教學的時間分為兩部分 , 一部分主要由教師準備資料 , 并在課堂上主持敘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一部分時間則由學生小組通過課外的協(xié)作探索之后 , 負責同樣的教學過程。
? 敘述—評議—交流—評價
生活中最常見、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敘述。沒有敘述就沒有生活。簡單地說 , 敘述就是講故事 , 可以講自己的故事 , 可以講別人的故事 , 可以講當前的故事 , 也可以講過去的故事。故事是如此之平常 , 又是如此之有吸引力。人們每天都在期待故事 , 在幻想著故事。敘述具有永恒的魅力??斩吹恼f教 , 思想教育的抽象和生硬已引起了許多人的反感。我們可以將敘述這個最普通、最平凡的表達方式以模式的形式引到“兩課”教學中來?!皵⑹鲞@種方式可以能夠提煉和再現多種生活場景 , 能夠生動的描述生活中道德選擇與道德沖突 , 描述主體在生活中的德性行為 , 從而為道德教育找到一個現實的基礎?!蓖瑫r故事永遠有或懲戒或警示或鼓勵啟發(fā)的作用 , 能“潤物細無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 多媒體技術能呈現聲、情、形俱備的生動真實的材料 , 是非常有效的“敘述”的方式。
評議就是評說議論 , 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獲得形式。在此過程中 , 學生主體投入進來 , 表達觀點 , 發(fā)表見解 , 流露情感和態(tài)度。評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很大 , 評議其實就是道德主體的訴說。通過政治和道德判斷 , 也可以將評議者的道德態(tài)度及道德發(fā)展水平反映出來 , 正因如此 , 皮亞杰、柯爾伯格、貝克等都采用此方法。同時評議也是一種輿論 , 體現出一種教育的良好氛圍。
僅有評議是不夠的 , 評議之后應該交流 , 即老師和學生們一道平等的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處理問題的策略與技巧。特別強調的是 , 在此階段 ,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應該在“元認知級”進行。所謂元認知 , 就是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教師應該機智引導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的省察 , 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 , 明確問題的關鍵 , 尋求解決的理論和方法。通過交流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 , 豐富知識 , 深化認識 , 提高能力。
評價是指效果評價 , 有別于上述的“評議”。評價是一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評價的內容包括 : 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 是否提高學習和分析能力 ; 個人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評價方式包括 : 教師對教學總體情況、對協(xié)作小組和對個人的評價 ; 學生集體對問題的不同答案的表決 ; 學生集體對協(xié)作小組的評選等。評價一方面是對本次課教學的驗收 , 另一方面可發(fā)現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 , 為開展課堂外的個別教育打下基礎。
(2 ) 小組協(xié)作—自我教育
具體的操作程序是 : 首先 , 分小組。然后 , 學生看書、思考、選擇情境和設計問題。接著小組協(xié)作 : 會話 , 收集、分析資料 , 提出假設和論證 , 對小組的探索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之后 , 由學生課堂上講解 , 敘述生動資料、提出問題、引導同學交流、展示對問題的分析和解答、表決。最后 , 學期末評選優(yōu)秀的小組 , 給予成績加分獎勵。以下面指標為評選的標準 : 生動和吸引人 ; 能引起同學們的共鳴 ; 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 能很好的說服其他同學。
4.反饋與評價
對學生的考核應做到量性評價、質性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應該特別重視過程評價的采用 , 注重對具體的任務情境中的行為表現和思想、能力變化過程的評價。同時 , 教師應該重視對課程教學的反饋和評價 , 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問卷調查或接受度測試 ( 比較開課前的前測結果和課程結束的后測結果 ) 等。
? 實施策略和師生關系
讓“兩課”教學“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是新教學模式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傳統(tǒng)的“兩課”教學“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刺激” , 缺乏生氣與樂趣。其實 , 每一堂課都是教師和學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應該讓每一堂課充分展示教師和學生的個體生命價值 , 每一節(jié)課都能得到生命滿足。 葉瀾 教授說得好 , “我們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 , 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 , 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 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 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 , 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魁力?!睘榇藨摫M量做到 : 1.平等和真實的態(tài)度。教師尊重學生 , 以朋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 ; 真切表示對學生的關愛。在教學過程中 , 教師應該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見解和感受 , 進行“心靈的對話”。2.代演接受者角色。為了取得好的效果 , 教師應該經常進行角色代演。角色代演亦稱心理換位 , 即設想自己是處于對方的角色 , 去理解思考對方的需要和行為動因 , 體會學生對教學可能會有的情感反映和視聽行為。3.從教師與學生共同的經驗入手。接受理論告訴我們 , 理解就是以人的已有經驗為依據對事物的譯碼過程。對“兩課”教學來說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顧及學生經驗 , 發(fā)掘講授內容與學生經驗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 , 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在有用性和理性價值。4.調動和調節(jié)情感。學生對教學的理解總是受情感的影響。影響學生理解的情感來自兩個方面 , 一是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 , 二是教學過程的情感因素。教師應該通過講授內容、手段、表達方式等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 , 并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保持積極的、較強烈和豐富的情感感受。
? 我們的實驗
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 , 嚴格來講 , 我們的實驗設計只是屬于“準實驗設計” , 不過我們盡量保證實驗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實驗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 , 由一位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 ( 筆者 ), 以同一門課對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 , 進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新教學模式的教學 , 時間為一學期 ( 課程的全過程 ), 然后進行效果比較 , 目的是觀察兩種教學模式對同一門課的效果。第二階段 , 由同一位教師再選取另一門課程以新模式進行試驗 , 目的是檢驗新的教學模式對不同的課程是否具有同樣的效果。第一次試驗的課程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課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 第二次試驗的課程是思想品德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第三階段 , 介紹和推廣到我校社科部其他教師和其它課程 , 進一步檢驗其效果。目前 , 我們已經完成了前兩階段的試驗。
對實驗結果的測量 , 主要采用觀察法和自陳法。實踐證明 , 新的教學模式是很有成效的 , 能大大改變“兩課”教學的狀況。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民主、和諧 , 大家敞開心扉、坦露真實的自我 , 互相啟發(fā)、互相鼓勵 , 熱切地吸收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發(fā)揮 , 在真真切切地幫助和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生命價值的強烈體驗。學生則“ 謝謝 老師 ( 給我們 ) 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探討困惑問題的場所” , 覺得“解決了許多原來糾纏在頭腦中的問題” , “改變了許多想法 , 分析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 ”“對社會和對自己人生充滿信心 , 現在已經躍躍欲試了”。作為任課教師 , 心里感受特別深刻的是 , 在教學期間 , 剛踏入教室或下課時看到學生自發(fā)熱烈鼓掌時的那一份激動 ; 讀到班長遞交的字條時的那一份欣慰。字條說 , “我們認為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是非常成功的” , 還特地注明這“絕不是恭維之詞”。
通過實驗我們也感到 , 我們的理論和實踐只是初步的探索 , 尚須繼續(xù)努力 ; 我們的探索也僅是側重于課堂教學方面 , 要全面地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 尚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德育工作大系統(tǒng)。